标题:
《清代野记》【清】张祖翼 撰【EXE】
[打印本页]
作者:
qds1680
时间:
2010-6-27 21:59
标题:
《清代野记》【清】张祖翼 撰【EXE】
《清代野记》简介《清代野记》例言中说:“凡朝廷、社会、京师、外省,事无大小,皆据所闻所见录之。”本书内容主要涉及清代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事,有重大历史事件、典章制度;有宫闱秘事、官场轶闻、优伶义举、书贾著书、艺人绝技、挽联巧对;甚至赌棍、骗子、强盗、小偷等等生存情形,森罗万象,无所不包,俨然一幅晚清社会生活的全景图。 与其它史料相比,笔记小说似乎并不怎么受到重视。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笔记小说所载之事、所录之言,大都为饭后茶余之谈资,其真实性无法保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笔记小说并非全是无稽之谈,其中有不少资料是别处所无的,至少,《清代野记》就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明。
根据作者自序,《清代野记》选材的范围极广,"凡朝廷、社会、京师、外省事无大小"(P5)都录入其中,而且对材料的甄别也有严格的标准,"据所闻所见录之,不为凿空之谈,不作理想之语"(P5)。从内容来看,也可看出作者选材之严谨,凡书中引用的文字材料有出处的,都会标明摘自某书、某人上疏或某谕,如"安雍峻动劾李文忠疏"(P24-26页)、"吴可读刀谏"(P57-60页)、"戊戍政变小记"(P66-73页)等,所引材料都有据可依、有史可查。当然,吾人当然不能用现代学术标准来衡量这些"引经据典"式的叙述,否则,笔记小说就失去了它的大众化色彩了。
《清代野记》对于这些材料的叙述,自然给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素材,但此书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清代野记》的历史研究价值,吾人可以这样叙述:清代咸光宣时期的政治、社会、风俗以及一般文化观念,都被这本笔记小说大致勾刻出来了。作者或者通过小事、或者以"宏观叙述"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使得后人对于清末的社会面貌获得了更为感性直观的印象,这一形象化的认识是一般历史教科书不能给予的。笔者不妨从如下几个方面一一加以缕清:
从政治上言,《清代野记》中有关时局、官场、人物以及科举朝贡的叙述,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此书所叙述的127件事情当中,与政治相关连的事件,就有71起之多,约占比重为55.9%,即一半以上。当然,所谓的政治,作者与笔者对此的理解毕竟有所不同,比如有关皇宫轶事,对于作者来说,当然属于"政治"之列,而对后人来说,却并不这样认为。就这71件有关"政治"之事来说,有关权臣轶闻、生平之介绍,叙述方式以及对人物的是非评判迥然不同官修正史,这些材料与正史叙述相互参照,有利于后人对历史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而其中那些事关朝廷陋规、科举舞弊的叙述,对于后人了解清代之政治真相,实在大有裨益。特别是某些看似奇淡怪论的锁屑之事,倒能更为真实地展布历史,兹举一例:
同治年间,在数不胜数的记名提督、总兵中,有一位不通文墨、有勇无谋的统领,却不知是何缘故,却莫名其妙地被提升为不受总督节制的挂印总兵,究其原因,原来是皇常简放时出了一点差错,索性弄假成真,让他成了一个"意外总兵"。至于具体情况,《清代野记》是这样讲述的:"是日军机开单呈请简放时,帝笔蘸朱太饱,未及见文襄所保之人,而朱点已滴于陈名之上。帝曰:'即此可也'。(见"意外总兵"一节,P96页)
表面上看,是皇帝粗心大意,才会如此简选官吏。但从根子上说,则是制度出问题了。军机荐选侯补人员,就容易出现弊端,而皇帝又无精力和能力考察人员,自然就会弄出这种笑话。正如钱穆先生所言,"清代政治,制度的意义少,而法术的意义多" 。制度无所更新创见,则易生流弊,再对照《清代野记》中记载的"太和门六库"(P32-33页)、"库兵肛门纳银"(P33-35页)、"武英殿版之遭劫"(P103页)等节所记载的各种琐事,当时连户部库藏银两、宫中珍藏书版都被人盗窃,而且朝廷无力整顿这些流弊,可见清代末季之颓势,已无法挽回。
除了权臣、皇宫、科举等事之外,《清代野记》也记载了不少朝贡、外交等事宜。全书共有8件事情属于这一类目,主要是讲述属国进贡、官员出洋考察等情形,其中如"属国绝贡之先后"(P73-74页)、"琉球贡使"(P74-76页)、"新加坡之纪念诏书"(P82页),不仅生动翔实,而且可补正史叙述之不足。又如"孔翰林出洋话柄"(P97-98页)、哲孟雄之幸存(P81-82页),作者更是以辛辣的口吻给读者惟妙惟肖地讲述了清代外交史上的两出冷幽默,让后人真切感到清代官吏之愚昧无知。
[attach]11062[/attach]
[attach]11063[/attach]
欢迎光临 (http://ftp.zasq.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