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电影评论] 唐顿庄园:等级制度的游乐园

[复制链接]
hklcom 该用户已被删除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19 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唐顿庄园的主仆们面对新技术产品的笨拙,说明他们没能适应工业化时代,也很难在新兴的生产部门进行明智的投资


  【从远处看】(财新文化专栏作家 李大卫)最近陪母亲出游,笔者破例看了几回电视,发现国内也在播放英国电视剧《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后来还听说该剧颇受一些年轻观众追捧。

  这倒一点不奇怪。自打宋朝亡于北方游牧人的铁蹄,我们中国人对于忠奸斗争的故事(臣仆本是一回事,尤其经历过我大清的种族主义统治,我们明白了一条——就算您想自称奴才,还未必够资格呢),热情从来就没降低过。何况,这里还有哥特式的庄园场景,老牌的英国式谈吐,“楼上,楼下”那种阶级共生加矛盾,以及由此而来的种种恩怨是非、勾心斗角。

  总之,瞧那人家那排场。实际上,乔治五世时代的英国,排场背后的社会秩序已经裂痕累累。工业时代的土地贵族,一早就“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可是,他们的“软实力”还在(即使又过了一百年的今天,也是如此,否则这类多本剧集就没人看了),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美国的富家千金,为了贵族头衔远嫁旧大陆,尤其是同文同种的英国。内战之后,美国进入高速发展轨道,时至19世纪末期,经济规模已经超越其前宗主国英国,成为全球第一。据说,当时每年由新世界流向那里的巨额嫁妆,多达数以亿计美元。

  唐顿庄园的女主人格兰萨姆伯爵夫人,婚前就是一位美国内地的百万富翁小姐。毕竟是怀旧派人物演绎出来的故事。她遇到的夫君,除了头衔,居然在年貌及人品方面都与之班配。而她的同胞姐妹们,则未必都有这样的好运。按照我们今天的流行口味,一个男人先要练出足够硬的肌肉(至少还没彻底退化成恣肆横流的脂肪),才能有足够软的实力。

  可惜,现实生活不是“英国琼瑶”芭芭拉·卡特兰(Barbara Cartland)笔下的言情小说。含露的群芳,却因扭曲的继承制度(《唐》剧就是讲这个的),纷纷插在陈年的牛粪上。于是不少笔者这个年岁的大叔们,也会按捺不住怦然剧跳的老花心,打开电视一窥究竟。

  估计编剧也要悉心照顾年轻受众的需求,否则也不至于费尽心机,还要找出由头,把很多无聊琐事罗嗦一番。比如每天早晨的报纸,在呈往主人的餐桌之前,家仆们如何仔细熨烫妥帖。看来,即使对于英国人,很多“老克腊”传统,也早已成为遥远的历史记忆。这个记忆的载体之一,就是老明星麦吉·史密斯(Maggie Smith)。

  史密斯在剧中饰演庄园的太伯爵夫人。印象当中,这是一个类型化的演员,总被安置在旧时代的历史余辉下,顽固坚守一些陈规旧习。以前看过两个有她出镜的片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和奥尔特曼(Robert Altman)的《高斯福庄园》(Gosford Park),但都是配角,不是千金小姐的陪护,就是绑着大户人家蹭吃蹭喝,又放不下身段的老处女。总之,她更像一个见证者,而非拥有者的感觉。

  《唐》剧第一季开始不久,老夫人插手庄园继承人事宜。当规定继承家业的远房侄子律师马修说起周末休息,她满脸惊讶地问什么是周末,好像“weekend”那个市井新词,会像那时新近流行的电灯那样,射出刺目的白炽光。她讨厌电灯电话这些新派劳什子,虽然并不拒绝坐汽车。那种半真半假的口气,成了她近乎俗套的招牌。

  这让人想起她在《高斯福庄园》扮演的那位穷亲戚。她乘坐的汽车在雨中抛锚,一个美国制片人过来解困,问她“Are you OK?”她挭起脖子撇嘴回问:“Am I what?”对方解释只想帮忙,别无他意,然后自我介绍:“I’m Mr. Johnson.”而她倒好,还是一副欠扁的模样:“Of course, you are.”上网一查,果然,两部戏的编剧都是朱利安·费劳斯(Julian Fellowes),是个大牌。

  即便大牌,也会写出狗血剧情。《唐顿庄园》里那个土耳其花花公子,闯入伯爵长女玛丽的闺房,唐突佳人,好好地居然就挂了。大小姐既非完璧,婚姻市场上的身价,便要大打折扣。本已十分棘手的家族继承权问题,则愈发火上浇油。这个家族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儿子,虽然时代已变,他们家的小女儿就在为争取妇女权利而参加社会活动。

  当年伯爵迎娶美国太太时,一定坚信自己将来会有子嗣。这是一种信心。他们经营并且依存的整个制度,都建立在这样一种信心之上。到底还是不信邪的老外,当初年轻的爵爷贪图来自美国的财产时,也没找人批八字。结果,这位小姐虽然旺夫,却非宜男之相。来自夫人娘家的财产,这时已融入庄园,不再独立存在。这是剧情冲突的核心所在。

  家里少了男嗣,很多戏码就都用不上了:“牛桥”求学,海外游历,更不要说少爷身边的顽劣小厮。但是,这一切是极为昂贵的奢侈。唐顿庄园的主仆们面对新技术产品的笨拙,说明他们没能适应工业化时代,也很难在新兴的生产部门进行明智的投资。坐享其成的人,没有太多创新的激励。有闲阶级依靠非专业兴趣完成重大发现和发明,也已成为历史。

  技术进展带来无限进步的信心,这时也开始动摇。《唐》剧始于西方人所谓“美好时代(Belle époque)”的尾声。拿破仑战争之后的百年和平(不算克里米亚战争,欧洲本土仅有过普法战争这种规模的冲突),至此行将结束。“泰坦尼克” 号这艘号称永不沉没的巨轮在首航中沉默,宣告了技术傲慢的虚妄。两年之后,世人还将通过世界大战,见证技术进步的最高成就——血腥杀戮。

  “泰坦尼克”号遇难,还断送了唐顿庄园原来的继承人。律师马修这才第二顺位出线,成为未来的家长。这是剧情中非常高明的一笔。海难噩耗传来,伯爵对三等舱中的贫苦乘客(他们生还的机会最小,特别是男性)表示了哀悼之情。当然,他首先问及的,是头等舱中的阿斯特等纽约资本家。这个人物描绘得过于理想化了,简直成了Noblesse oblige(大约为“位高则任重,贵族义务”之意——编注)的化身。

  我们可以说,一部电视剧最多就是娱乐产品,不值得特别当真。剧中的整个庄园,基本就是一座供我们这些老土观赏神游的主题公园。伯爵一家的铺张生活方式背后,所有必需的经济活动和政治制度,只是偶尔被象征性地提及。而且,除了马修被二小姐带去参观教堂,基督教传统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全无痕迹。这些处理,都有穿越之嫌。

  于是剧中睡在楼上的老少主子们,各个都是,而且永远都是,赴宴似地盛装出场。他们不是在生活,而是在表演;他们的满身披挂,不是服装是戏装。红学家们不是喜欢赞叹曹雪芹描写贾府中的半旧陈设,说那才是日常性的富贵气象?英国的事我不大清楚,但生活的逻辑总有相通之处吧。笔走至此,我已几乎在践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了。

  想到这些问题,是因为前些时候,不少文化人热衷于呼唤贵族精神什么的。其用意当是促生一个做为社会典范的精英阶层,但其经济、文化、政治、法律、历史依据是什么,似乎没人多想。近代欧洲的贵族仪范,多以法国为准,背后还有东方文明的巨大影响。随着几轮政治、产业、文化革命,那些人或灭顶,或沦落,或资产阶级化。

  人为消灭某种传统是文化犯罪,就像“文革”。但是,克隆恐龙似地继绝世,举逸民,也不免自作多情。外国某些传统的残余,无非是历史的产物,我们就当观光项目,看看热闹就完了。在一个固化的等级秩序下,您有百分之一的机会住在楼上,而呆在楼下小黑屋的机会,则是百分之九十九。这样看来,还是平等来得实惠。

  《唐》剧至少强调了一种品质。上文提到noblesse oblige,指的就是上等之人要行上等之事,特权和责任之间的配比要大致平衡,而不是势利虚荣的做派背后,全无侠肝义胆。古时候的贵族,都是打仗打出来的。这就需要一种不同的伦理教育,光靠财产、名校、弹钢琴、说法语,那是不顶事儿的。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13 04:26 , Processed in 2.717046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