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电影评论] 《野战排》:从战争中观察人性

[复制链接]

玄铁会员 - 等级≥主簿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越战在美国人的心里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持续的时间和战争的惨烈程度都让美国人不能忘记,而更重要的是越战的失败引起了美国人很多的反思。通过这些思考在许多关于越战题材的电影里都深刻的挖掘了战争背后的人性的东西。Coppola的《现代启示录》,stone的《野战排》都是这一类影片的经典之作。
正像Spielberg说的那样“看完这部影片使人觉得自己好像去过越南了,并且再也不想去了。”而正是这种亲身经历的感觉给人以震撼,这一切源于导演stone的经历,主角taylor仿佛是他的化身,因为stone也是辍学参加越战的,两次负伤回国。他对越战的理解是真实的,最直接的,而他要传递给我们的对于战争的反思,也透过影片渗透进我们的灵魂之中。
一、战争激发出来的人类本能
很多优秀的战争片都有残忍的杀戮场面,而其实这一切的背后是战争激发的人类死亡的本能。弗洛伊德提出的人的性本能(当然这些也在很多影片有所触及)和死亡本能,而战争更多的是直面死亡的,所以战争中激发出来的死亡本能是最深刻的。弗洛伊德是这样解释死亡本能的:“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关于死亡本能在《野战排》中有两个细节表现出了内部和外部的作用,也分别突出的表现在Barnes和Elias身上,当然事件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反过来事件又凸显人物的内心。taylor第一受伤后和Barnes等一群士兵在一起吸食毒品,死亡的本能转向他们机体的内部,他们用吸毒这种自我麻痹或者说自残的方式来表达。而当他们来到一个村庄时发现一棵树上吊死着一个美国士兵事,外在的本能被激发了,他们杀了村民烧毁了整个村子,说实话这一段真的让我很震撼,人性的本能爆发出来以后,人真的回归野性了。要是从人物内心上看我觉得Barnes是一边Elias是一边而taylor却是摇摆在他们中间的。taylor说:“我是那两个父亲的儿子”大家细细去品味吧。所以我觉得战争带给他们的都是本能的激发和性格的畸形。taylor一直试图想知道他们谁是对的,其实他们都是对的,这就是人性!宇宙的万物是和谐的,可是如果你看不到他的真谛,这一切都是错的。
二、美国人被自己打败了
战争是一场较量,就会有输赢,美国人凭借自己的科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满怀信心的来到了越南。他们要重建社会,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别人。可是他们失败了,因为他们的敌人不是别人,是他们自己,所以他们在越南战场上的失败不是别人赐予他们的,而是被自己打败的。我们暂不深究这里面的意义,我想大家一定会关注到美军在一场战斗中用定位的炸弹去袭击敌人的时候却给自己带来了重大的伤亡,科技带给人的好处和危害是相等的。更明显的就是Barnes杀死了Elias,和最后taylor杀死了Barnes,以及最后一场战争中美军飞机毁灭性的轰炸,他们用自己的炸弹炸死了自己的战士。我想导演应该是想表达这一层意思把。这里面的意义我只想说:有些东西是注定要自我毁灭的。这让我想起了我之前看过的《甘地传》里甘地重复说了两次的一句话: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我想用在这里很恰当。
三、生命的意义
taylor在最后说他将在以后尝试找寻生命的意义,我想这是导演希望我们去做的,他将自己的经历和对战争的理解通过电影传递给我们,就是希望我们去找寻生命的意义,因为毕竟我们还活着。影片的结尾是一句话:“献给在越战牺牲的士兵”因为他们已经死亡。这里生命的意义仿佛真的有它最本质的意义了,就是生命本身。
作为中国人,看完这部影片不能不让我想起我们的血泪史,中国人饱受战争之苦,我觉得不会比美国人的越战要少,我们应该站在什么角度去重新审视这个战争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我希望中国能够出现站在人性的角度去表现战争的电影,而不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因为历史是人类创造的,内心的世界比现实的世界更真实。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13 13:41 , Processed in 2.423198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