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重访边城》边城并不远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管理员 - 管理勋章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604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7-13 0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篇饱蕴深情的游记,倒是像“解说词”或者“导游词”,定会给当下本就火爆的“台湾游”热再浇一勺油。一句“没这么像国画”点破了台湾与大陆之间藕断丝连的文化渊源,像台北的红砖道一样给人温暖感,让人心生冲动,想立即飞奔到这个宝岛上去尝尝当时爱玲在花莲吃到的那种“酸甜多汁”的柚子。这一趟“台湾之行”,给她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台湾的“庙宇文化”。一下飞机就看到一个几乎直盖到飞机场里面的大庙,仿佛一声铿锵的锣鼓,倏地拉开了舞台的大幕,叫人好不心生期待。然而,真正的戏文展开来却是充满了无比的怪诞。台北和花莲的几座古庙,充满了家常味道,一个宗教场竟然含杂了日光灯、日历、吃蛋用的蛋杯、现代化得出奇的神像、放送着流行音乐的无线电、插着鸡毛掸子的花瓶、浴室的白磁砖墙等物件,风化区的庙成了妓女和嫖客的欢场,有殿外的爵士乐为他们大声地助兴,这个风月场真是“足有国际标准”——一个宗教场所沾染了浓厚的烟火和肉欲,难怪张爱玲会感慨“此地的神似乎更接近人间”!套用台湾最流行的词语来形容,分明是一个洋不洋,土不土的“台”。1961年的台湾人,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背井离乡的“边疆居民”,追崇的是现代的美日文化,却又难以丢弃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文化,她在文章一开头便用一个人错把她当作美国前副总统尼克逊的太太这样的笑话,暗讽了当时的台湾孤岛“对外界的友情的渴望”,文中的戏谑语气,极其准确地抓住了这种古怪而荒谬的结合,她说当时她像午睡时起来的梦游症患者,那么,不知道今时今日我们再去逛台湾,还能感受到这种令人忍俊不禁的古风新韵么?

因为曾在这里求学,生活了三年时间,张爱玲对香港自然多了几分“还乡的复杂的心情”,更能体味到一种“种族的温暖”。香港的美,兼顾了西湖山水的紧凑和青岛的整洁,从地缘和情感上来说,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不仅坚持着迥异的社会制度,就连人文精神与一衣带水的大陆比较起来,都呈现出特别的色彩。然而,无论怎样地与大陆对峙、敌视,正如张爱玲所形容的那样,是“离本土最近的唐人街”,这里的人都叫作中国人,这里保留的古中国的一鳞半爪没有失真。所以,她在描述这段游历时分外得心应手。她由在绸布街看中的一块花布说开去,用饱满的篇幅大谈特谈穿衣经,而忽略了应当多向读者介绍城市本身,这个可以被原谅,因为她仿佛又回到了《更衣记》中,找回了往常的贵族气概和小资情调。她在香港,好不容易找回了被现实丢弃的自我!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25 00:26 , Processed in 1.696106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