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司汤达《红与黑》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23120

宝血灵晶结丹成就紫铜v3_04紫铜v2_03灰铜v3_01紫金v1_04紫银v1_02绿金v3_05紫铜v1_05灰金v1_05蓝铜v1_05蓝银v1_05绿金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灰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0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红与黑》
  作者:(法)司汤达
  成书时间:1830 年
  类别:长篇小说
  版本推荐: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版
  闻家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1828 年,一位贫穷的法国作家陷入了对生活的绝望之中,他曾经数次试图自杀,立下的遗嘱也达6 次之多。然而,两年后,正是这位自杀未遂者,却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小说后来被列入世界文学名著系列,在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为作家赢得了“现代小说之父”的巨大声誉。这位作家叫司汤达,这部作品便是《红与黑》。
  司汤达(1783~1842),本名亨利·贝尔。出生于法国格鲁诺贝的高等法院律师家庭。7岁丧母。早年目睹过共和党人的革命活动,并曾投入拿破仑的麾下。波旁王朝复辟后,他侨居意大利的米兰,又与意大利烧炭党人密切往来。他的一生充满着不熄的政治热情。贝尔虽然终生未娶,却有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恋爱史。他抱着“我必须爱别人并且被别人爱”的信念,先后同许多女子发生恋爱关系,然而又一一失去她们。到老时还是一个光棍。贝尔遍尝了生活的各种滋味,心中满怀对革命岁月的怀念与向往,对复辟王朝的怨愤与仇恨,以及对爱情的种种回忆。1829 年,他的这种生活积累在《司法通报》上一条情杀新闻的引发下,喷薄而出,竟使这位默默无闻的作家在短短的5 个月之内,完成了《红与黑》的写作。
  《红与黑》以1815~1830 年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为背景,刻画了一个下层平民个人奋斗的典型,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思想意义。它的最大贡献则是其心理活动的描写。小说以细腻、深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在艺术上,它无疑是为欧美现当代文学中的意识流小说开了先河。
  《红与黑》在今天已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最为璀灿精致的艺术宝石之一。但这颗宝石绚丽的光泽为人所知却充满了传奇色彩。它在诞生年代所受到的冷遇与后来的誉美之辞几乎同样令人惊讶。
  1830 年,《红与黑》出版发行,它立即遭到文学界的讥评。那时法国大名鼎鼎的作家兼批评家福楼拜说:“依我看来,这部作品写得很坏,无论在性格或者构思方面都是不大容易理解的。”大文豪雨果则十分轻鄙地评论道:
  “我试着读了一下,但是不能勉强读到4 页以上。”文学家们虽然承认司汤达富有才智,有时也写出了一些有趣的短论,但认为他不大可能写什么长篇小说,因为他缺乏写长篇的想象力,更没有幻想与趣味。法国当时的达官贵人们更不知道有个作家叫司汤达,部长、警察、暗探们也只知道有一个叫亨利·贝尔(司汤达本名)的“煽动家”、“无神论者”、“雅各宾派”。
  司汤达生前,对《红与黑》表示欣赏的只有歌德和梅里美。歌德有保留地赞许作者“周密的观察和对心理方面深刻的见解”。梅里美则在1842 年为司汤达所作的讣词中说:“也许20 世纪的某一位评论家会从19 世纪卷帙浩繁的作品中发现贝尔的书,并且比我们同代人更公正地对待他们。”
  但是,司汤达并不太把同代人对他的毁誉放在心上。他不是《红与黑》中于连式的野心家,急于得到公认,但他也决不妄自菲薄,他有强烈的自信。
  他曾在给巴尔扎克的信里说过这样一段话:“死亡会让我们与他们调换角色。
  在生前,他们可以对我们为所欲为,但只要一死,他们就将永远被人忘记。
  我想做的却是另一个抽签比赛。那里最大的彩注是:做一个在1935 年为人阅读的作家。”
  司汤达的预言后来果然应验不爽,《红与黑》问世50 年后,它金子般耀眼的光泽逐渐为人们所“发现”了。法国自然主义鼻祖左拉热情洋溢地称赞司汤达是“我们的大师”和“先驱者”。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极力称颂司汤达的心理描写技巧,他继承和发扬了司汤达的这一传统,后来成为“心灵辩证法大师”。法国杰出小说家纪德干脆称《红与黑》是他平生最受益的书籍。
  事实上,《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后来者竟相仿效他这种所谓“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100 多年来,《红与黑》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主人公于连也成了世界人民熟知的一个名字。法国如今有专门研究他和《红与黑》的学问——“司汤达学”和“红学”,有专门研究刊物——“司汤达俱乐部”。
  内容梗概
  于连·索黑尔是法国小镇维立叶尔一位木匠的儿子。他相貌标致,宛如纤弱的女子,但在那孱弱的躯体中,却蕴含着高度的感性,不屈不挠的意志以及超人的记忆力。拿破仑虽已倒台,但于连对他却极其崇拜。他不满于木匠的工作,决心要干一番伟业,出人头地,做人上人。于连把自己装扮成一个虔诚的教徒。因为这是王政复古年代唯一留给平民的职业。他出任市长德·瑞那先生的孩子们的家庭老师。德·瑞那夫人迷上了这位面色苍白的小伙子,对他一往情深。于连为了获得对她的控制权,便主动诱惑市长夫人,向她表示自己的爱情。但当他们俩打得火热时,风声传遍了整座城市。这对情人设法大事化小。德·瑞那先生同意送于连到贝桑松的神学院。于连走后,德·瑞那夫人陷入悔恨之中。她的良心因其通奸行为而受到折磨,她变得笃信宗教。
  于连对神学院的热情也降了下来,因为他发觉那里充满着伪善。学生们排挤他,对他那敏锐的言谈举止敬而远之。他唯一的朋友是院长彼拉,这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德·拉·木尔侯爵介入了贝桑松教区的代理主教德·福力列先生的诉讼案。彼拉院长因支持侯爵而失去了神学院的职位。彼拉院长离开神学院时,侯爵为他在巴黎谋得生计,同时雇于连当他的秘书。
  于连为有机会离开神学院去巴黎而倍感兴奋。在去巴黎途中,他偷偷地翻越过重重高墙,在离别14 个月以后重见德·瑞那夫人。爱情之火又重新燃起。于连躲在她的卧室内渡过了整整一天,后被人发现才仓皇逃走。
  于连在巴黎的工作最初是每天为木尔侯爵抄写稿件和公文。侯爵对他十分满意,便派他去管理自己两个省的田庄,并把公务中的许多细节托付于他。
  于连还获准同其家庭成员一起进餐,随后与客人们相处。于连在贵族社会的熏陶下,很快学会了巴黎上流社会的艺术,然而,上流社会沉闷的气氛又使他感到不能自由呼吸的烦厌,因为谁也不许讨论思想。
  木尔侯爵的女儿玛特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俊俏的姑娘,她读过许多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并为自己的贵族身份极为自豪。开始,于连并不喜欢玛特尔,因为她太清高傲慢。但想到她会把社会上的好地位带给未来的丈夫时,他便热烈地追求起她来。玛特尔也知道于连出身低微,但为了表示自己与众不同,偏偏去爱一个社会地位同自己悬殊的人。为了考验于连的胆量,她要于连在明亮的月光下用梯子爬到她的房间去。于连满怀疑虑地照样做了,当晚她就委身于他。
  在于连同她过了两夜后,玛特尔断定与一位秘书相爱有辱她的身份。她的高傲对于连是个侮辱。自尊心受到刺痛的于连打算控制她。进而控制她的家族。
  于连列席了一次保王党人的秘密会议。会后他邂逅了一位老友。他建议于连假装去追求另一女性,以达到降伏玛特尔的目的。于连照着他的话做了,玛特尔果然又拜倒在于连的脚下。不久玛特尔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写信告诉父亲,要他原谅于连,并成全他们的婚事。侯爵十分恼怒,但又只好让步。
  他授予于连一笔财产、一个贵族头衔和一个军官职位。新得到的权势与财富使于连得意忘形。
  正在这时,侯爵接到德·瑞那夫人的来信,她向侯爵披露了自己与于连的关系。侯爵立即拒绝了于连同女儿的婚事。于连得知这一消息,恼羞成怒,骑马赶到维立叶尔,在教堂向正在祷告的德·瑞那夫人连发两枪。他因此被捕,投入了监狱。
  入狱后,于连反而冷静下来。他意识到自己的野心已破灭,并为自己的行为而悔恨。玛特尔却因此更狂热地爱着于连。她到达维立叶尔,力图贿赂参加陪审的陪审员们,为营救于连四处奔走。但于连对她所表现出没完没了的担忧,只感到厌烦和愤怒。
  经过审判,于连被法庭裁定为犯了蓄意杀人的大罪。因为于连在公审时,当众宣布他不祈求任何人的恩赐,并对法庭审判提出抗议,此举无疑激怒了陪审官。并未被子弹打死的德·瑞那夫人,她的爱情重新被于连的举动激起了。她不顾一切前去保监。于连这才知道,她给侯爵的那封信,是由听她忏悔的教士起草并强迫她誊写的。两人和好如初。但德·瑞那夫人很快被其丈夫召回家,于连又一无所有。
  于连拒绝了上诉,也拒绝做临终祷告。一个睛朗的日子,他走上了断头台。
  从前,有位妇女曾一往情深地爱上玛特尔的一位著名先辈。在他被处死后,这个女人将砍下的头收去埋葬了。对这个家族一直怀有敬佩之心的玛特尔,也以这种方式埋葬了自己情人的头。后来,她还将墓穴用意大利大理石装饰起来。德·瑞那夫人并未去参加葬礼。但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她抱吻着自己的孩子,也离开了人间。
  《红与黑》正如副标题“1830 年纪事”,是一部描写法国七月革命前夕,统治者剧烈交替的变动年代中,一位平民青年野心膨胀与破灭的悲剧。通常,人们都以为书名中的“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黑衣。也有人认为,红是德·瑞那夫人的鲜血,黑是玛特尔的丧服;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点红点,而轮盘象征人生的游戏等。
  精彩篇章推荐
  1.夏夜纳凉(第4节)于连夏夜纳凉,趁天黑之便想吻德·瑞那夫人的手,而后者以为于连喜欢女佣爱莉莎,于是妒意中烧,冷冷拒绝了;而于连则误以为这种拒绝是出自于贵妇人的高傲,便带着鄙夷的心情,放下她的手走了。奠定了全书心理描写的基调。
  2.“高傲”的求爱信(第13 节)于连收到玛特尔小姐挑衅似的求爱信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细微而激烈的心理活动;欢乐、自豪,又彷徨、自疚;兴奋、惋叹,又警觉、怀疑。洋洋数千言,是传统心理活动描写的经典片段。
  3.月夜偷情(第14 节)于连在月明星稀之夜,第一次爬进玛特尔小姐房间前后的心情:从犹豫、怀疑到激动、自傲,栩栩如生,显示了司汤达心理刻画的卓越技能。
  4.复仇的火焰(第20 节)于连正与玛特尔议论结婚之事时,一封信击碎了他的狂傲;于连乐极生悲,受到强烈的刺激,在一种近乎疯狂的心态下,枪击德·瑞那夫人。这段犯罪动机萌发到完成的心理处理,是全书矛盾冲突的高峰,也是世界文学中最闪光的情节之一。
  5.罪犯的审判(第22 节)于连在法庭上,由被告转为原告,进行了长达20 分钟的政治演说,其犀利无情的政治解剖和人生彻悟是饮誉文坛的名言。这是全书人物命运悲剧产生症结的谜底。
  精彩语言辑录
  △小说好比沿途搬运的镜子,而展现在诸位面前的,有时是蓝天,有时是泥泞。然而,背负这面镜子的人,却遭受不道德的谴责。
  △少说话,尤其要紧的是,绝对不要说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我的幸福,值得我本人去争取的,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我昨天的生活的冷淡的抄袭。
  △我决不是被我的同阶级的人审判。在审判席上,我没有看到一个富有的农民,而只是一些令人气愤的资产阶级的人。
  △绝对清晰——是风格上唯一的美——创作座右铭。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25 06:46 , Processed in 1.224076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