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安娜·卡列尼娜》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23120

宝血灵晶结丹成就紫铜v3_04紫铜v2_03灰铜v3_01紫金v1_04紫银v1_02绿金v3_05紫铜v1_05灰金v1_05蓝铜v1_05蓝银v1_05绿金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灰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3-28 0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安娜·卡列尼娜》
  作者:(俄)列夫·托尔斯泰
  成书时间:1877 年
  类别:长篇小说
  版本推荐:周笕、罗稷南译,三联书店版
  周扬、谢素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这几座高峰比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他那三部冠世绝伦的鸿篇巨著无疑代表了19 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顶尖水平。《安娜·卡列尼娜》更是这三大名著中最具特色的一部。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豪之一。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他渐渐对俄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而本能地同情农民。俄国五六十年代农奴制改革下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得这位作家思想极其矛盾。正是在与思想痛苦的较量中,托尔斯泰完成了他的三部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无疑刻画了托尔斯泰心灵危机的轨迹。他在自己思想的“恐怖”面前并没有“等待死亡”,相反却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托尔斯泰晚年心境趋于平和,并最终走入宗教的灵光之中。
  《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 年,到1873 年才开始动笔。这是作者一生中精神困顿的时期。最初,托尔斯泰是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但随着写作的深入,原来的构思不断被修改。小说的初步创作不过仅用了短短的50 天时间便得以完成,然而托尔斯泰很不满意,他又花费了数十倍的时间来不断修正,前后经过12 次大的改动,迟至4 年之后才正式出版。这时,小说废弃的手稿高达1 米多!“全部都应当改写,再改写”,这是托尔斯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显然,一部《安娜·卡列尼娜》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
  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说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转移,安娜由最初构思中的“失了足的女人”(她趣味恶劣、卖弄风情,品行不端),变成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形象,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 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1877 年,小说首版发行。据同代人称,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场真正的社会大爆炸”,它的各个章节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跷足”注视,及无休无止的“议论、推崇、非难和争吵,仿佛事情关涉到每个人最切身的问题”。但不久,社会就公认它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它所达到的高度是俄国文学从未达到过的。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兴奋地评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
  他甚至在书信中,亲切地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
  100 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高度推崇。
  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它把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树起了一面高耸入云的丰碑。后世任何胸怀大志的小说家在创作时,如果他不想呆在这丰碑的阴影下,就不能不从批判现实主义这条路上退出而另辟蹊径。因为,在这条道路上,托尔斯泰,如同巴尔扎克,几乎是不可超越的。或许正是这个缘故,一批后来的时代精英只得反叛传统,反叛现实主义,新的艺术精神——现代主义便悄然问世了。
  另一方面,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作俄国时代的教科书。正是通过它,许多人了解到了俄国19 世纪70 年代的社会现实。俄国后来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俄国革命的领导人列宁曾反复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他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的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内容梗概
  安娜·卡列尼娜为了调解哥哥与嫂子多丽的家庭纠纷,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车站,她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毕业于贵胄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之妹吉提的垂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结婚之意。
  真正痴心爱着吉提的,是康坦斯丁·列文。他出身莫斯科的贵族世家,却不喜欢上流社会浮华的社交生活,蛰居乡下庄园。他从学生时代就对吉提产生了感情,但倾心于渥伦斯基的吉提却拒绝了他的求婚。
  渥伦斯基在看到安娜的一刹那,即成为恋情的俘虏。他在舞会上向安娜献殷情,并跟随她回到彼得堡。吉提十分伤心。
  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阿·卡列宁其貌不扬,却是位显赫的官场要人,他在部里工作,成天醉心于功名利禄。8 年前,安娜与大她20 岁的卡列宁结婚,并生了一个儿子。
  起初,面对渥伦斯基热烈地追求,安娜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但是不久,渥氏的热情,逐渐唤起了安娜沉睡的爱情。他们俩终于不顾一切地结合了。安娜怀上了渥伦斯基的孩子,渥伦斯基要求她立刻与丈夫离婚,但安娜因舍不得儿子而无法下定决心。
  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观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由于操作失误,翻身坠马,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认为有失检点,迫使她提前退席。安娜无法忍受丈夫的伪善与自私,在回家路上说:
  “我爱他。..我憎恶你..”。卡列宁思之再三:决斗,害怕受伤或送命;离婚,耽心涉讼公庭,家丑外传;分居,会使妻子投入情敌怀抱;要紧的是维护个人名誉,确保仕途生涯,于是他要安娜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
  卡列宁去边远省份调查时,接到安娜病危的电报。他匆匆返回彼得堡,但心里却渴望妻子早死。原来,妻子在分娩时,由于产褥热而感染重病。生命垂危的安娜呼唤着卡列宁的名字,请求丈夫与渥伦斯基和解。卡列宁深受感动,含泪把手伸给渥伦斯基,并主动让他留在安娜身边。
  渥伦斯基在病室里度过了3 个不眠之夜,待安娜病情好转后回到自己的住处,思绪万千。卡列宁宽厚的举动令他倍感自己的卑劣与渺小;安娜的爱情,及自己的前途又很渺茫。绝望、羞耻、屈辱和有罪感使他举枪自杀。但自杀未遂。渥伦斯基在伤愈后准备去塔什干服役,临行前来向安娜告别。见面后,两人再也无法抑制热情之火,终于放弃一切私奔到国外去了。
  列文求婚未成,回到自己的庄园,但庄园很不景气。他在思考着农业的出路问题。为了改革农业经济,他出国到欧洲旅行。
  吉提由于渥伦斯基负心的打击致病,去德国温泉疗养。不久即康复。在姐姐多丽的精心安排下,列文与吉提在一次宴会上重新见面。两人消除了隔阂,倾吐了爱情,很快就结了婚。他们住在庄园里,列文撰写农业改革论文,吉提料理家务,生活十分幸福。
  渥伦斯基与安娜在欧洲旅行3 个月。安娜感到无比快乐,而渥伦斯基在满足个人情欲之后,一种百无聊赖的情绪在滋长,并感到失去了单身生活的自由。不久,他们便动身回国。
  他们返回彼得堡,遭到冷遇。旧日的亲戚朋友拒绝与安娜往来,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渥伦斯基则也被社会舆论和重新踏进社交界的欲望所压倒。
  他坚持要和安娜分居,避免和她单独见面。同时,还禁止安娜参加社交活动和看戏。安娜颇感意外,责问道“我们还相爱不相爱?别人我们用不着顾虑。”
  她依然打扮得美丽优雅,傲然出现在剧场包厢。在一次社交晚会上,安娜受到了卡尔塔索夫人的公开羞辱。回来后,渥伦斯基便抱怨和责备起安娜来,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自从安娜出走后,伪善的利姬娅帮助卡列宁理家,并成为其心腹。在她的影响下,他改变了离婚的打算,决心利用一切手段打击安娜。所以,当安娜写信请求前往探望儿子时,便遭到拒绝,她只得背着卡列宁偷偷地去见儿子一面,每次会见都痛苦异常。
  不久,安娜随渥伦斯基远离社交界,到乡村里定居下来。渥伦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宁正式离婚,使他俩的结合得到合法的地位。安娜无奈地答应了,但她又担心儿子将来会看不起她。3 个月过去了,离婚仍无消息。
  安娜要求渥伦斯基把爱情集中在自己的身上。她想尽各种办法去博得渥伦斯基的欢心,而渥伦斯基正是欣赏她这一点。但天长日久,他对她逐渐冷淡起来。渥伦斯基又开始热衷于社交,他常常上俱乐部,把安娜一人扔下,置她于孤独、寂寞的境地。安娜对渥伦斯基说:假如他不再爱她了,也请他老实说出来。结果渥伦斯基十分恼火。一次,渥伦斯基要到莫斯科近郊的母亲的别墅去办理事务,安娜与之大吵一场,因为她确信他又爱上了别的女人,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于是觉得一切都完了。
  渥伦斯基走后,安娜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唾弃的人。她来到火车站,正巧仆人也带回了渥伦斯基10 点钟才能回家的信。她绝望了,于是安娜决心“不让你再折磨我了”。她投向疾驰而来的火车轮下。
  安娜死后,渥伦斯基非常痛苦,受良心的谴责,他志愿加入了军队,但求得一死。
  列文和吉提的生活平静,而又幸福。随着农业改革计划的失败,他一度陷入苦闷彷徨之中。但不久,他就决定信仰上帝之路,去体验生活的艰辛、闲暇和怡人的美。
  精彩篇章推荐
  1.一见钟情(第3 节)渥伦斯基在火车站初次遇上安娜,即为安娜高雅迷人的容貌与风度所征服。人物心理和肖像描写极为精彩。
  2.赛马失态(第9 节)赛马场上,安娜随着渥伦斯基上场,出发,一马当先,继而不慎掉下马来的一系列事件,而紧张、兴奋、欢乐,与惊慌失措,为全书的悲剧埋下伏笔,是传诵已久的著名片断。
  3.情敌不敌(第13 节)安娜病危前后,两位情敌卡列宁与渥伦斯基迥然不同的心理活动过程,对比鲜明、微妙玄奥、真切动人,体现了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艺术的高超。
  4.母子情深(第11 节)安娜探望儿子时的种种激动不已的心情和强烈的母爱,是文学史上描写母子亲情的传统经典篇章。
  5.订婚(第18 节)列文向吉提求婚成功之后,满心喜悦,无限幸福。
  他眼中的世界也披上了奇异美丽的光彩。
  6.卧轨自杀(第22 节)安娜与渥伦斯基吵翻之后,矛盾的心理十分痛苦。她杂乱无章的心绪与火车站乱糟糟的人群形成活生生的对照。她卧轨自杀之前一刹那的意识流,都是心理描写上的伟大范例。这是全书矛盾激化的顶点。
  7.列文闲居乡里(第24 节)列文在乡间劳动时,乡村自然景色随着人物心理的变化而悄然着色。人与乡间美景和谐一致,交相辉映,创造出一幅田园风俗画,具有融情入景的奇妙效果。
  精彩语言辑录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快乐是在寻找真理,而不在发现真理。
  △日子和力量都贡献给了劳动,而报酬就在劳动本身。
  △伪善不论在什么事情上也许可以欺骗最聪明最机灵的大人,但是最不灵敏的小孩也能识破伪善,对它起憎恶之感,不管它掩饰得多么巧妙。
  △要教育人民,有三件东西是必要的:第一学校,第二学校,第三还是学校。
  △一个家庭要采取任何行动之前,夫妻之间要末是完全破裂,要末是情投意合才行。当夫妇之间的关系不确定,既不这样、又不那样的时候,他们就不可能采取任何行动了。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25 06:49 , Processed in 1.101971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