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电影评论] 《妖猫传》美到极致,但是然后呢?

[复制链接]

 成长值: 15200

灰铜v1_05绿铜v3_04灰金v1_05绿银v3_04绿金v3_01紫铜v2_01紫铜v1_05紫银v1_01灰铜v3_01绿金v1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果让我用四个字来形容《妖猫传》,那一定是:
美到极致。
如果只让用三个字,那更简单:
陈凯歌。
布封讲:“风格即人。”


陈凯歌的电影,表达着陈凯歌的内心。
那种表达的欲望,比太多中国导演都来得要强烈。
先忘记陈凯歌,先说《妖猫传》。
我怕“陈凯歌”这三个字会让我对《妖猫传》产生太多电影之外的想法。
《妖猫传》这部电影,要是化为人形,一定是极俊俏的少年或是极美艳的女子。
相貌太好。
皮相好,骨相也好。


皮相好,说的是本片的美术以及服化道等诸多细节。
斥资30亿耗时六年搭建的唐城,给电影赋予了大气。


这种大气不是“假大空”的大,而是“大哉乾元”之大。
实景,毕竟比CG来得真切。
唐城里长了六年的树木,让这部电影的气质变得格外扎实。
一点儿都不飘。
气度恢弘这四个字,《妖猫传》当得起。
大唐西市、青龙古刹、大明宫、马嵬驿等等具有时代象征意味的场景,都被陈凯歌找到了气韵。


换句话说,一般人脑海中的“大唐气象”,陈凯歌是拍出来了。
在美术层面上,拍出来了。
我最欣赏的,是电影中那场“极乐之宴”。


酒池无中生有的那一刻,我有目眩神迷之感。
白鹤少年翩翩起舞,黄鹤法师幻术如梦。
绮丽,却又不阴柔。
厚重,也不失轻灵。
在那场极乐之宴上,最让我惊艳的镜头不是杨玉环的出场,而是李隆基奏乐安禄山跳舞的场景。


那是个细思起来有点诡异的画面。
盛世之中潜藏了危机,反而把从容的气度给倾泻出来了。
单为了陈凯歌的极乐之宴,我也许会二刷一遍《妖猫传》。
骨相好,我是指是陈凯歌挑演员的眼光好。
电影的核心毕竟是人。
陈凯歌选的这些人,活脱就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
就像是从故纸堆里被翻出来的。                                                                                                                     
黄轩有影片中白居易那个角色所需要的狂气和傲气,也有中那个时代之人才有的大气与天真。辛柏青的李白也不错,但基本在预想之中,绝大多数有经验的老演员,大概都会这么来演。


电影中杨贵妃的设定有一半胡人血统,用张榕容自然合适。张雨绮的声音也符合被妖猫附体的感觉,丰满的身姿也符合唐朝女人的样貌。


染谷将太和阿部宽的表演中规中矩,但都算是量身而定的选择。


最让我惊艳的其实是秦昊,那身金吾卫的衣服一穿上,他就成了盛唐中人。


演员们的味道对了,观众就不太会出戏了。
但这个戏,不让人出,却也不让人入。
这部电影无数次地打动了我的眼睛,却没有一次打动到我的心。
这不是说本片的故事不好。
梦忱貘的小说极具可读性,是通俗小说里的精品,用他的故事,起码下限不会低。
为了处理好剧本,陈凯歌又找来了《色戒》编剧王蕙玲,这几乎也给本片的可看性保了底。
但最终成片的结果还是不太好。
这里头有两个原因。
一是叙事手法的单一乏味。
很显然陈凯歌并没有在叙事结构上下多大功夫,整个故事几乎就是以白居易和空海的“探案”为轴平铺直叙,中间夹杂的倒叙,也并没有改变多少影片的节奏。


不是说繁复的叙事手法就好,但《妖猫传》的故事,拍得太平淡,显然会给观众带来疲劳感。
这也就引出了第二个原因。
那就是剧本里的这个故事,承载不住陈凯歌的野心。
在如此宏大的美学架构下,藏着的却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
没错,这是个爱情故事,而且是个简单的爱情故事。
故事中对杨玉环的红颜薄命刻画得其实颇有些苍白,几个男人对一个女人图腾崇拜般的爱恋,不是不能拍,只是放在这样一个背景设定里,会让人发自内心想到四个字:


故弄玄虚。
那么大的阵仗,就是为了讲这样一个故事吗?
可能是觉察到了自己故事的薄弱,在后半段影片的剧情明显变得有些拖沓,这又犯了大忌。
拍的多,不如拍的巧。
既然你的画面想要呈现“大”唐,那你的故事里就不要只说“小”爱。
有人会说了:
皇帝爱上一个有胡人血统的杨玉环,并且不避讳让天下人爱上自己的杨玉环,不正体现着大唐的兼容并包吗?
看似很有道理。
但大唐的兼容并包就在那里,在唐城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印记。

何必如此刻意?
何况,拍安史之乱之际的大唐,非要强扯上什么包容的气度,倒有些讽刺了。
简单地说,陈凯歌想写诗,手上的素材却更适合写成小说。


这样一碰撞,哪怕他自己再对剧本进行调整,也改变不了那种错乱感了。
错乱感在台词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影片后半段出现了大量“舞台剧体”的对白,有点儿像莎士比亚,却又差得远。
这更让影片整体的东方意境显得有点荒诞。


其实,这部电影拍的本就是陈凯歌脑海中的盛唐。
这里头有他的艺术探索,也有他这些年所受到的各种影响。
有人说片子里的唐风其实像是和风,其实也很自然。
看过《无极》的人都知道他受日本电影的影响有多么强烈。


看《妖猫传》,就像是在和陈凯歌对话。
陈凯歌一边给骄傲地说:
“你看,我能拍出这样的气派。”
陈凯歌一边又有点委屈:
“你们嫌我不讲究故事,我明明专门找来了可读性很强的小说来改编。”
说白了,问题还是出在审美上。
陈凯歌在电影美学上,有着极高的判断力和执行力。
但在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上,他一直差了一些。
他总是想要找寻意义,却忽略了找寻意义的过程。
他喜欢诗意,却不知道诗意该从何而来。
这部《妖猫传》多半会被很多人拿来过度解读。
寓言性、诗性、命运论等等等等,一定会有人从电影中找出许许多多的意义。
就像那部《无极》一样。
过了十二年,似乎突然变成了经典。
很多人说当时的观众看不懂《无极》。
其实有谁看不懂呢?


《无极》里的寓言,是那样明显。
各种各样的解读,似乎都是为了让那个本就明显的观点再深刻一点。
从来没人否认过《无极》拍的很美,只是那个故事太过无趣罢了。
再大的道理,一说教人就不愿意听了。
《妖猫传》也一样。
虽然故事比《无极》好一些,但还是有些苍白。
作为承载陈凯歌电影美学的躯壳,《妖猫传》还是单薄了一些。



说陈凯歌靠《妖猫传》翻身或者雪耻,都很荒唐。

他从未倒下,只是有些挣扎罢了。
陈凯歌很像是个从旧时代走来的书生。


其实“第五代”最具代表性的三位大导演,都像书生。
只不过是三种不同的形态。
张艺谋灵活地像是书生的进化版本——官僚。他能拍《红高粱》,也能拍《十面埋伏》;拍完了《三枪拍案惊奇》,他接着就拍《归来》。让他做奥运会开幕式的导演,他也能把任务完成得极为出彩。
对于张艺谋来说,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没有艺术,他也能生活。
田壮壮则完全相反。
他勇气极足,在年轻时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事情做成了,也受到了重挫。
如今,他像个隐士。
陈凯歌是中间值。
千千万万的书生,绝大多数不敢做田壮壮,又不愿做张艺谋,就变成了陈凯歌。
当然,成为陈凯歌殊为不易。
运气和才气,缺一不可。
能拍出《黄土地》、《霸王别姬》这样的电影,就已经确立了他在中国影坛的地位。


但他太拧巴了。
陈凯歌是执着的,同时却有充满了自我怀疑。
这种执着和自我怀疑都体现在他自己的作品里。
他在美学上的追求在处女作中就彰显地淋漓尽致,《黄土地》之后的《孩子王》、《边走边唱》也都体现出了他对于“诗意”的执着。
但拍《霸王别姬》的时候,他其实是有些自我怀疑的。


回归了故事本身的陈凯歌,拍出了世人公认的他最好的作品。
但那也许不是他最想要的。
《风月》就是明证。
他似乎想要去修正些什么。
但太过个人的表达,引来的并不是成功。
于是他又开始反思自己,这次的反思形式是借鉴。
任谁看《荆轲刺秦王》,都能看出浓浓的黑泽明气质。


这是部很不错的电影,但他又开始怀疑自己。
于是他的表现手法越来越“前卫”,就有了《无极》。
《无极》挨了骂,他就拍《梅兰芳》、拍《赵氏孤儿》,但那样束手束脚的作品,依然让他不满。


于是又回来了。
先是《道士下山》,再是《妖猫传》。


他一直都没变。
执着到倔强,却又时刻保持着对自己的反思和怀疑。
但自始至终,他想拍的都是“作者电影”。
“作者电影”,也就照顾不了太多人的感受。
喜欢的人喜欢,讨厌的人讨厌。
倒不如忘记他是陈凯歌,再看他的电影。
喜欢自己喜欢的地方,讨厌自己讨厌的地方。
他自己倒别忘了自己是陈凯歌。
毕竟,中国也就只有这么一个陈凯歌。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12 18:44 , Processed in 2.542876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