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来到张家港,本想像前几次一样途径路过就好,但听了几段当地人如数家珍般讲出的张家港故事,便决定在这停留两日,去看看这座城市。 这并不是一座旅游资源发达的城市,甚至交通都不是那么便利,连直达高铁都没有,这在如今的苏杭地区还是蛮少见的。所以综上两个原因,来这里旅游的人很少。当地人说即便是旅游旺季来到这里,拍照也拍不到人头攒动的样子。 可能是因为来这里的人比较少吧,有一些原生态的旅游资源没有被过度开发。如今厚积薄发,积极打造地标景区及旅游观光点,在保护生态环境之外,打造的看点更符合现代人喜爱的旅游点特色。可张家港的历史沿袭的是吴越文化,现在既是苏州管辖范围内的县级市,又是沿海和长江两大经济开发带交汇处的新兴港口工业城市,所以来这看的不仅是城市发展、港口建设,更重要的是品历史长河在这个地方流过的痕迹。 恬庄古街 要说它是苏州这片最低调的古街,倒是很贴切。
恬庄古镇,光听名字就会觉得这是一个恬静舒适的地方,事实上,当你踩在这儿的石板路上,也会有这样的感觉。
古街上的建筑都是沿河而建的,有南街和北街两个街道,保存比较好的大部分都在北街,多是清代时候仿明建筑,偶尔遇见身着古装的女子在拍照,会有种穿越时间的感觉。
这古街在清朝中期的时候,在杨岱等人的经营下崛起。全盛时期,有典当铺、银楼、布庄、染坊等大商号,义塾、义庄、善局、更楼、码头仓库等公益设施、机构齐全,曾经有“银恬庄”之誉。
杨岱是谁?就是清乾隆年间孝子杨岱了。恬庄古街中的杨氏宅邸就是他留下来的。他的曾孙子曾考中榜眼,因此这里也被叫做榜眼府,这处宅邸延续了百年,历经了多次的修建和改建,清朝前期和中后期的建筑风格都被融入其中,可以说浓缩了整个清朝的建筑历史。
这里人杰地灵,孕育出诸多才子:状元、榜眼、进士、举人等数不胜数,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清代顺治年间状元孙承恩、咸丰年间榜眼杨泗孙、嘉庆年间进士杨希铨、道光年间举人杨沂孙,清代名士杨元丰以及他的四个儿子,还有乾隆帝师蒋廷锡等许多名载史册的名人雅士。
其实历史上的河阳地区,历朝历代物质和文化都非常繁荣,是个富足安逸的地方,这里佛、道、儒等都有很深的文化演变发展,形成了多文化融合的体系,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山川地理和文化积淀,才从这里传承下来河阳山歌。
河阳山歌 河阳山歌,是以张家港凤凰镇为传承中心,分布在河阳山(现名凤凰山)周围地区的山歌,歌唱的主要内容都跟农作耕种、习俗、宗教、生态、记事等相关。有它丰富的文学和词曲积累,既是保存最好的吴语、吴音传承载体、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农村、农民、农业的重要资料。现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到张家港,必须得去听听河阳山歌。如今,在凤凰山山脚下,建有一座河阳山歌馆,山歌馆四面环水,设有门厅、河阳山歌展示馆、历史文物陈列馆、历史名人馆、民俗风情长廊、学术研究中心、培训学校、山歌演艺馆、特色展示馆以及凤凰阁等建筑,可以参观、了解、听闻、欣赏、感获河阳山歌的魅力所在。
山歌馆里展现了河阳山地区从石器时代到明清时代人类从不间断的文化遗存,说明了河阳山歌从史前到近代的有序传承,可以看到以前对歌时所用的器具,以及珍贵二十二本收藏原始手抄本。其中有著名的《斫竹歌》、晋代传承下来《汝尔歌》的民间抄本长达34052行,还有《赵圣关还魂》有6648行,其他还有《田家乐》、《沈七秀》《小红郎》《荒年山歌》《天门阵》《小狄岗山歌》《老姐嫁人》《东南风起打斜来》等长篇山歌,河阳山歌共收集到1000余首,三万多行。再加上近万行的宗教仪式山歌,共有近四万行。
有个带舞台的小教室,在一些时段会有表演者在舞台上唱山歌,山歌带有地方特有的语调,但不用担心听不懂,舞台边会有屏幕显示歌词,对照着听,山歌中表达的内容就会很清晰了。
那天我去参观的时候,山歌馆里还有一群小朋友跟着老师在学习山歌,老师唱一句,小朋友跟着学一句,这种情景很像我们小时候上音乐课的那种学法。看着这样的场景,感觉文化的传承已经从孩子抓起了,内心还是蛮安慰的。
永庆寺 凤凰山下有河阳山歌馆,凤凰山上有座永庆寺。
永庆寺的历史已有1500余年,曾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如今的永庆寺已是毁坏后被翻修的。
论规模虽然没有大寺那般壮观,但在张家港这座小城里,永庆寺的规模、建筑、佛像等可是够你赞叹一番的。
张家港永庆寺最有名的是罗汉像和钟声。寺中罗汉堂内塑有的16尊罗汉像,是唐著名塑像家杨惠之亲塑,如果有机会到达寺里,一定去看看。
而永庆寺的钟声,可是闻名已久的。在张家港市的凤凰镇、港口镇、西张镇、乘航镇一带的居民中古代有每逢岁末元旦时,进永庆寺守岁听钟声的习俗,如今仍有延续。据《河阳永庆寺志》记载,永庆寺的大钟建于梁大同二年(537年),筑有钟楼一座,钟声能远播十里之外。“引杵宜缓,扬声欲长”,抑扬顿挫,煞是动听。如唐李湛的“钟声清上方”句;明钱朝鼎的“古寺晨钟喜再过”句;清代钱陆灿的“空山宫殿古洪钟”句等等。故古时永庆寺的“河阳十景”中,就有“晓寺钟声”景而被歌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