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南腔北调: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趣说语言的历史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管理员 - 管理勋章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604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3-20 07: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腔北调: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     郑子宁   后浪丨中国华侨出版社

  日常语言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方言维系了民族的历史记忆,政治语言决定了国家的现实意识。《南腔北调: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是一部打破个人思维模式,追寻民族失落历史,探求家国意识逻辑的挑战读者智识边界之书。郑子宁以共时的现代汉语方言为经,横观汉语方言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全景,发散式阐明了凝聚于其中的文化偏见;以历时的古代汉语嬗变为纬,纵览中国语言与传统的历史面貌,系统性揭示了遮蔽于其下的文化记忆。由此,郑子宁用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化门槛与难度极高、向来被目为“绝学”的方言学与历史语言学为近50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把汉语普通话、拼音、方言、古汉语、姓名、称谓、外语习得等几乎所有语言与文化的核心问题融会贯通,用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连贯逻辑,为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编辑推荐

  ◎普通话与汉语拼音是怎么来的?它们合理吗?

  ——从南系官话到普通话:国语是如何统一的?

  ——汉语拼音为什么不好用?

  ——“抗日神剧”里,日军说话为什么总是那么怪?

  ◎如何科学打脸地图炮

  ——粤语真的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吗?

  ——台湾腔为什么这么“娘”?

  ——北京话是满人从东北带过来的吗?

  ◎你有深入考虑过你名字中的奥妙吗?

  ——李王张刘陈为什么称霸中国姓氏?

  ——为什么uncle和cousin就可以把七大姑八大姨通通代表了?

  ——中国姓氏势力分布地图

  ◎古人到底是怎么说话的?来一场影音现场式的逼真穿越

  ——古诗怎么读才科学?

  ——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南方多江,北方多河?

  破解方言与古汉语的密码万花筒

  化我们的方言为武器

  打脸所有的地域歧视

  捍卫你我昂起头颅讲家乡话的权利

  以古人的声音为羽翼

  踏上真正的穿越之旅

  发掘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传统记忆

  这里隐藏着一个更本真的中国

  ◎封面展开即是一张意想不到的民国语言小报。

  除了把玩、收藏、炫巧,请勿忘记它还有重要功用——

  用古汉语与方言,反击地图炮优越感,告诉他们,我们是方言党!

  ◎号外号外,寻人启事!

  赵元任精通各地方言,每每“口技旅行全国”,郑子宁寻迹古代语音,竟还 “口技穿越时空”——你能找着郑子宁旅行到什么地方,穿越到哪朝哪代了吗?

  名人推荐

  全球化浪潮下,今天语言消失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从个人到国家,乃至所有民族,都有无尽的记忆与传统因之渐渐被我们忘却。语言就如生物基因一样,储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但却长期被人目作“绝学”。这本书化所谓“绝学”为人人可懂、妙趣横生的故事,引领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另一个更本真的世界。——历史语言学家 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教授 潘悟云

  人人都会说话,所以关于语言文字,人人都喜欢说上两句,可惜即使是专家,也很少能把自己的专门以外的常识说清楚。郑子宁费心搜罗来了各方面“专家的常识”,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靠的谈资。——汉藏语学者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员 龚勋

  当今中国流传着诸多关于古代汉语与汉语方言的说法,比如粤语更接近古代汉语、普通话其实是满语蒙古语的产物并非汉语之类的,言之凿凿,流毒甚广。虽然有人拨乱反正,无奈声音太小,效果不大。郑子宁这本《南腔北调》以轻松的语调清楚揭露了这些说法的错误(基于其上的一系列结论也就不攻自破了),向读者展示了真正的语言研究的方法和结论如何引人入胜、激动人心。但凡对语言感兴趣,不管是刚入门的新手还是懂多种语言/方言的老江湖,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伊朗学学者 哈佛大学伊朗学博士 张湛

  著者简介

  郑子宁,毕业于墨尔本大学。普通话吴语双母语者,了解英、法、土耳其、老挝等语言以及常州、上海、西安、广州、海口话等多种汉语方言。在各类媒体上发表过与历史、文化、民族尤其是语言相关的文章近百篇,其中有不少产生过巨大影响。

  目  录

  前言……………………………………………………………1

  普通话与拼音

  差点成为普通话的,是你没见过的老国音……………………2

  从南系官话到普通话:国语是如何统一的……………………9

  汉字能简化为拼音文字吗……………………………………16

  汉语拼音为什么不好用………………………………………24

  滦平人说普通话比北京人更标准……………………………33

  台湾腔为什么这么“温柔”…………………………………41

  “抗日神剧”里,日军说话为什么总是那么怪……………47

  真有可以作为军事密码的语言吗……………………………55

  中国历史上的黑话,与电视剧中的可不一样………………61

  双语儿童梦怎样成功…………………………………………67

  为什么有那么多念得出来,却写不出来的字……………

  方言与古汉语

  为什么“姑苏”“无锡”含义难解…………………………80

  上海话是怎么取得江南地区的霸主地位的…………………86

  无锡人钱穆为什么一辈子说苏州话…………………………91

  粤语真的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吗………………………………95

  为何唯独粤语能与普通话分庭抗礼…………………………101

  “蓝瘦,香菇”真的是南宁口音吗…………………………107

  福建话不是中原古汉语孑遗…………………………………113

  “尴尬”读gāngà才是错的…………………………………120

  卷舌音是受胡人影响产生的吗………………………………126

  北京话是满人从东北带过来的吗……………………………135

  语言与文化

  古诗怎么读才科学……………………………………………144

  羊年是山羊年还是绵羊年: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151

  沐猴而冠的只能是矮小的母猴………………………………157

  为什么南方多江,北方多河…………………………………163

  为何南方人嗜甜,北方人嗜咸………………………………172

  招商银行和云南人的怪姓祖先………………………………179

  西域唢呐是怎么被定性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184

  没有X,中国古人是怎么解方程式的………………………190

  悼念常州吟诵代表传承人周有光先生:衰微中的常州吟诵………………………………………………………196

  消失在走廊两侧的世界………………………………………202

  姓名与称谓

  为什么uncle和cousin就可以把七大姑八大姨通通代表了………………………………………………………212

  中国姓氏势力分布地图………………………………………219

  李王张刘陈为什么称霸中国姓氏……………………………225

  怎么从生辰八字算出不同的命………………………………232

  怎样避免起一个烂大街的名字………………………………237

  如何起个与时俱进的英文名…………………………………244

  异域与新知

  一个单词的发音,判定人的生死……………………………252

  钱是怎么从牛变成纸的………………………………………260

  马的世界史…………………………………………………266

  古往今来的君主都有哪些称呼………………………………271

  欧洲王位凭什么传男不传女…………………………………278

  从野鸡到凤凰:法语的“黑历史”…………………………284

  为什么北欧国家国旗那么像…………………………………290

  化学元素的命名,一场权力的游戏…………………………296

  口音阶级论……………………………………………………303

  前言

  如果你穿越到了古代,要怎么做才能听懂古人说的话

  带上一把手枪,一箱子弹,穿越回冷兵器时代建功立业,不知多少人有过这样的梦想,不少以此为题材的网络小说长盛不衰。

  不过,适应真正的穿越需要极高的技术含量。即使忽略掉皇阿玛戴手表、汉朝的椅子、唐朝的西红柿等细节,穿越更大的问题其实是语言——你们互相听不懂对方的口音。

  残酷的事实是:穿越到清朝当格格贝勒贵妃,勉强能够圆梦;穿越回元明,古人多半会觉得你口音怪异,但还能大致听懂;穿越到唐朝以前就比较惨——运气好点会被当作东国来客,由鸿胪寺接待后送去学习汉语,运气差的,也许会被当作外国奸细处理。

  一些人会想,那用文言文不就解决了?

  这倒是个方案,不过很难操作——地道的文言文远非当下受过一般古文教育的中国人能写出,古人平常更不会用文言文说话。哪怕完美习得了文言的语法词汇,也只能和小部分人笔谈,还是与外国来客无异。

  更有甚者以为粤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是现代最接近古汉语的方言。所以只要用粤语,那么和古人对话时就能畅通无阻了。

  那么,古人的读音究竟是怎样的?如何确定字词的古音?讲粤语真的就可以和古人“无缝衔接”了?

  解释这些问题,要先从汉语的独特性质说起。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很大程度上独立于语音——也就是说,语音的改变并不反映在文字上。这一特点不但让一般人对于语音的变化缺乏意识,为穿越徒增困难,还给研究历史音变的专家增加了麻烦。古人并没有留下任何音频、视频,现代读音又受汉语语音复杂的历史变迁干扰,语言学者怎么就知道现代哪些字词的发音与古代相同,哪些是不同的呢?

  第一,靠韵书。韵书大体相当于古代的字典,自然要标注读音。汉语韵书普遍采用反切法:将一个字的声母和韵母声调分拆,分别用其他字标注。举例来说,《大宋重修广韵》中“东”就被注为“德红切”——采用“德”的声母,“红”的韵母和声调。当然,要读懂反切法,必须先知道所用字的读音,在这点上今人远远称不上清楚明白。不过,对反切注音的整理虽不能直接确立读音,但能得出当时语音系统的框架。

  第二,靠汉字本身。汉字并非完全独立于语音,通过对大量形声字古今声旁的对比,可以获得一些线索。如“路”的声旁为“各”,普通话中两字的读音根本就不搭界,但古人会用各作路的声旁,说明在古代两字读音必然接近。

  第三,诗文押韵。海、峙、茂、起、里、志,一眼看去,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也几乎没有任何一种汉语方言可以使他们的读音完全押韵。可是在曹操《观沧海》一诗中,这六字押韵。整理诗词押韵的变化,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第四,外语和现代方言。外语主要指曾被大量翻译进汉语的语言,如佛教用语梵语和巴利语。家喻户晓的夜叉/药叉来源于梵语yaksa,即可说明当年夜/药的读音很可能接近ya或yak,和现代汉语中的读音不同。

  最后,还有些散见于文献中,并不系统的描写。如《吕氏春秋》中,东郭牙观察到齐桓公口型“呿而不唫”(开而不闭),成功判断出齐桓公“所言者‘莒’也”,由此将齐桓公和管仲谋划讨伐莒国的事泄露了出去,与之相反的是,今天的普通话呼“莒”的口型甚小。由此可以看出,古书中的类似描述可以帮助人们推断古音。

  通过以上方法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回溯古代汉语的读音体系。

  举例来说:“塔”来自于巴利语thupa,在《广韵》中为“吐盍切”,一般认为属于盍韵,而在现代方言粤语中读作taap,朝鲜汉字音读作탑(tap),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塔和同韵母的所有盍韵字(如阖、盍等字)在古代韵母非常有可能均为ap。

  目前,学界普遍以《切韵》《广韵》等书中记录的语音作中古汉语基准,复原可信度已经相当之高。

  以此来对照,粤语是否就符合汉字古代的读音呢?广东人就可以顺利穿越到唐朝,交流无碍?遗憾的是,这是个彻头彻尾的幻想,没有一丁点儿可信的成分。

  和现代一样,古代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语音差别。唐朝时,广东还属于中原人眼中的“蛮荒”地区,韩愈被贬至潮州时绝望到写出了“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诗句。它和其他地区,特别是“高大上”的中原口音存在着显著差别。

  禅宗六祖慧能出生于新州(今广东新兴),他初见五祖弘忍时,弘忍责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后来慧能拜别弘忍时也自称:“慧能生在边处,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会自性自度。”其实,慧能本籍为河北范阳,家在岭南不过一两代人的功夫,但是已经“语音不正”,说明至少唐朝中原人氏并不觉得岭南人讲话与自己相同。

  当时真正地位崇高的语音,一向是中原读书人的口音,尤其是洛阳一带的口音。

  东晋永嘉南渡后,士大夫诵读的口音被称为洛生咏,备受推崇。《颜氏家训》中谈及语音时称:“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唐宋时期,洛阳读书人的发音仍然有极高的地位。北宋寇准和丁谓一次谈及语音,论及天下语音何处为正,寇准说“唯西洛人得天下之中”,丁谓则说“不然,四方皆有方言,唯读书人然后为正”。到了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仍有“中原唯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的说法。

  但是即使粤语不是唐朝官话,相对于北方官话,粤语仍真实地保留了不少中原旧音。中唐以后,北方陷入长期战乱,汉语由中古汉语转换为近古汉语,唐懿宗时胡曾作《戏妻族语不正》一诗,其内容就生动反映了当时的语音变化。此时,偏居一隅的岭南却很少受到北方发生的音变影响。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中有如下评价:“四方声音多讹,却是广中人说得声音尚好。盖彼中地尚中正,自洛中脊来,只是太边南去,故有些热。若闽浙则皆边东南角矣,闽浙声音尤不正。”可以看出,当时的读书人认为广中人继承了中原洛阳地区的语音,所以“尚好”。

  宋元明清四朝,北方语音变化愈厉,相对而言,岭南地区更加安定,语言的保守性愈加突出。经济上的发展,更令曾经的“蛮荒之地”挺起了腰杆,尤其是广州的发展水平逐渐超越了中原地区,岭南人的文化自信逐渐提高,并自视为古中原的继承者。

  广州人陈澧在《广州音说》里面就明确指出“广州方音合于隋唐韵书切语,为他方所不及者,约有数端”,并举例论证:广州话能分阴上阳上阴去阳去,有-m尾,“觥公”“穷琼”读音不同等(不过广州“九”“狗”无别,“呼”“夫”不分等不合古音的方面就被选择性地无视了)。

  由此他提出了一个我们很熟悉的论断:“至广中人声音之所以善者,盖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中,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故以隋唐韵书切语核之而密合如此也。”陈澧可算是以粤语为唐朝官话说法的滥觞了。

  与粤语对中原语音的继承相比,北方汉语则被认为因为胡化而丢失了自己的传统。

  多数人并不了解真正胡化的语言是什么样子。金元时期曾经流行过一种奇怪的汉儿言语,语序近似蒙古语,语法也受阿尔泰语系影响,具有如复数加“每”等与汉语明显不同的特点。

  元碑中“长生天气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这种现代看来很拗口的句式,即为汉儿言语的特征,但明朝以后这种语言就逐渐消亡了。实际上语音变化本为常态,虽然北方话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可能变得比某些南方方言快了些,但很难将这些变化尽数归咎于胡语影响,如入声在中原的弱化至迟在北宋已经开始,彼时离“金元虏语”还早得很呢。

  所以,想要无缝穿越回唐朝,能讲一口流利的粤语恐怕也没有什么用。不过我的这本小书倒是可以分享给大家一些音韵学知识,告诉大家古往今来无以计数的语言中有过多少让人眼花缭乱、忍俊不禁的趣事,以及如果有朝一日你真的穿过了某个虫洞或者一梦醒来惊觉时空错乱,发现自己身处唐宋元明清,虽然你可能还是听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毕竟这需要掌握大量的音韵学知识并接受长久的专门训练),但如果你以前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话,那么以后可谓是能死得明白了!

  “我想给你点颜色看看”

  协和语的怪模怪样正是皮钦语形成初期的典型特点。首开近代规模化中外混搭语言先河的并不是协和语,而是皮钦语。皮钦语是英语Pidgin的翻译,一般认为是Business被广州人讹读的产物,后来上海开埠,又出现了上海版的皮钦语——洋泾浜英语。

  英国和美国在东亚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后,就在广州这样的大型口岸产生了和中国人生意往来的交流需求。洋商来中国一般都是短期的商业行为,不会像传教士那样苦学汉语以争取能在华传播福音。出于维稳考虑,清廷也不鼓励中国商人学习外语,更忌讳他们教外国人汉语,甚至还出现过处死外商请来的汉语老师这样的恶性事件。于是,用简单破碎的英语当作中介就成了唯一可行的选择。

  与协和语类似,这种皮钦话同样是敷衍交流的产物,词汇和语法都较为简单,语音上也深受当地语言的影响,如在早期的《红毛通用番话》中,一标音为“温”、非常标音为“梭梭”、医生标音为“得打”、酒杯标音为“湾蛤”、女人标音为“乌闻”、买卖标音为“非些淋”,词汇多为生意场上常用的,标音也是以广州方言趋近英文原音。

  上海开埠后,中外贸易迅速发展,交流需求也随之增加。相对于排外情绪浓烈的广东人,江浙人对洋人更友好,学习外语的热情也更高,渐渐形成了上海版的皮钦话——洋泾浜英语。洋泾浜是上海苏州河的一条支流,1845年英租界建立以后,洋泾浜成为租界和华界的分界线,是英语和汉语接触最频繁的地方。上海洋泾浜英语就在此处诞生。以吴音标英语的《英字指南》也于1879年问世。

  为了尽快学会洋泾浜英语和洋人交流,上海甚至出现了以歌谣学习的方式:

  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

  廿四块洋钿“吞的福”(twenty-four),

  是叫“也司”(yes)勿叫“拿”(no),

  如此如此“沙咸鱼沙”(so and so),

  真崭实质“佛立谷”(very good),

  靴叫“蒲脱”(boot)鞋叫“靴”(shoe),

  洋行买办“江摆渡”(comprador),

  小火轮叫“司汀巴”(steamboat),

  “翘梯翘梯”(chow tea)请吃茶,

  “雪堂雪堂”(sit down)请侬坐,

  烘山芋叫“扑铁秃”(potato),

  东洋车子“力克靴”(rickshaw),

  打屁股叫“班蒲曲”(bamboo chop),

  混账王八“蛋风炉”(damn fool),

  “那摩温”(number one)先生是阿大,

  跑街先生“杀老夫”(shroff),

  “麦克麦克”(mark)钞票多,

  “毕的生司”(empty cents)当票多,

  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

  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

  爷要“发茶”(father)娘“卖茶”(mother),

  丈人阿伯“发音落”(father-in-law)。

  洋泾浜英语不但发音奇怪,语法上也深受汉语影响,如catch和belong出现的频率畸高,近乎无所不能,而英语中各种复杂时态和人称体系也被彻底抛弃。“已经变冷”本应说It has become cold,但在洋泾浜英语中为This thing hab catchee cold。Have不但音讹了,而且也没有按照英语第三人称单数该有的形式变成has。名词不但单复数混淆,而且引入了汉语使用量词的习惯,本应说成three streets的“三条街”在洋泾浜英语中则是three piece streets。

  在实际应用中,洋泾浜英语由于缺乏规范,不少词到底怎么来的已经失考,如“辣里龙/la-li-lung(贼)”,上海人以为是来自外国的洋词,洋人又觉得这是中国话。甚至会出现真老外根本难以理解的情况,如洋泾浜英语I want give you some colour see see是中文“我想给你点颜色看看”的直译,但是洋大人们能不能理解那就天知道了。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25 11:00 , Processed in 1.749076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