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父与子》两代人间的唇枪舌战 [打印本页]

作者: dragonkym    时间: 2019-3-24 00:01
标题: 《父与子》两代人间的唇枪舌战
  作者介绍
  伊凡·屠格涅夫(Ivan Turgenev,1818-1883),俄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1838年前往柏林大学学习哲学。
  在西方的游学生涯中,他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主张俄国学习西方,废除农奴制封建制度。作品深受反农奴制思想的影响,深刻地反映了俄国由封建农奴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现状。他还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人,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继成名作《猎人笔记》以后,屠格涅夫笔耕不辍,除了他最伟大的两部长篇小说《前夜》和《父与子》外,他还创作了小说《罗亭》、《贵族之家》、《烟》、《处女地》,诗歌《巴拉沙》、《地主》等。

       内容简介
  两代人间的唇枪舌战,自人类诞生以来就没有停息过。屠格涅夫的《父与子》讲的正是两辈人之间的激烈冲突。平民出生的大学生巴扎罗夫,应邀到贵族子弟阿尔丘卡家做客,阿尔丘卡的伯父巴威尔因他的不拘贵族礼节而产生厌恶,两人话不投机导致争执。后来巴扎罗夫在舞会上爱上了奥津左娃,但遭到她的拒绝。失恋后,他埋头生物学研究。当他第二次去阿尔丘卡家做客时,与巴威尔进行了一场决斗。之后,他回到家乡,在一次尸体解剖中划破手指,伤口感染而死。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巴扎罗夫 ——这一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充满自信,具有锐利的批判眼光,不屈从权威,在与巴威尔的争论中毫不示弱。他以平民身份自豪,蔑视贵族阶级。他是精神的强者,也是行动的巨人。他不光有自己远大的理想,还具有实践能力,注重自然科学研究。而巴威尔则代表了保守的自由主义贵族的老一代人。他固执己见,信奉贵族自由主义,对年轻人的反叛耿耿于怀。
  19世纪40——90年代,俄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关系茁壮成长和农奴制面临崩溃的时代,贵族势力不甘于退出历史的舞台,而平民知识分子则已站到了时代的前沿。他们之间的矛盾演变为激烈的阶级斗争,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小说中的“父辈”巴威尔与“子辈”巴扎罗夫之间的争论不仅仅是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冲突,更反映了平民与贵族两个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作品对平民知识分子在社会斗争中的主导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反映出贵族的无能与精神空虚,表达了作者认为俄国民主主义必定会战胜贵族主义的观点。但是,在肯定以巴扎罗夫为代表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同时,作者并不赞成他们的社会政治主张,这位温和的自由主义贵族作家害怕暴力革命,不希望他们的事业取得成功。他认为他们的观点必然导致悲剧的结局,因此他安排了巴扎罗夫的失恋、悲观乃至最后死亡。巴扎罗夫性格上的不一致正好折射出作者对民主主义者的矛盾态度。
  《父与子》语言简洁朴质、美妙传神,为规范俄罗斯语言作出了重要贡献。作者善于通过生动的情节,恰当的言语、行动,以及对大自然情景交融的描述,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凭借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反映现实的深邃思想,《父与子》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确立了无可替代的地位,被视为“俄罗斯文学中最浓缩、最紧凑的长篇小说”。






欢迎光临 (http://ftp.zasq.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